地 址:鄭州市金水區東明路187號B座第4層
電 話:0086-371-68080139
傳 真:0086-371-68080280
郵 編:450046
網 站:http://www.nnblh.com
導讀:醫療器械的在促進現代醫學的發展的同時,也因現代醫學的人文精神再不斷改進。雖然機器的設計遵循嚴格的科學規則而來,不過正是有了科學與人文、技術進步和人道主義的相互促進,醫療器械才得以發展得更先進。
約100年前,威廉·奧斯勒就曾指出,“醫學實踐的弊端在于:歷史洞察的貧乏、科學與人文的斷裂、技術進步與人道主義的疏離”。如今,這三道難題,依然困惑著現代醫學及醫療的發展與改革。
在醫療行為的開展過程中,醫師作為決策者,針對就診者的病痛與訴求,給出對應的診斷與治療方案。隨著科技的進步,幫助醫師更好診斷與治療就診者的醫療輔助工具大幅增長,主要包括醫療器械與藥品、食品、保健品,以及附屬于醫療器械的耗材與軟件。
當診斷與治療方案或工具(以下簡稱為第三方)不斷延伸與壯大,成為獨立于醫師與就診者之外的第三方時,以下現象開始出現:①就診者越位,意欲替代醫師進行第三方使用方案的決策;②醫師缺位,把就診者完全地托付給了第三方;③第三方越位,意欲影響醫師的臨床決策;④第三方缺位,忽略了對決策及使用者-醫師和受施群體-就診者的安全,有效和“以人為本”保障。
以上現象,我們可以統稱為醫學人文精神或人文關懷的缺失。面對生命,醫學歷來承載著最為厚重的人文關懷與責任,但是顯然,這種關懷與責任,不應是停留在單向付出上。醫師、就診者、第三方生產者,三者之間必須構建利益一致、氛圍和諧、充滿人文關懷與氣息的醫療環境;當科技如同一盞明燈,不斷照亮更多黑暗與未知領域,人文關懷的存在與價值,就如同明星,指引著我們前進的方向。
以下以醫療器械為例,淺談第三方(生產商)與醫師、就診者之間的人文構建要點與相關建議:
傳承歷史——肩負起產品誕生的使命感
醫療器械毋論大小,都是一項科技產品,歷經研發、臨床驗證、生產、上市應用等過程,它凝結著智慧,資金,更重要的是,它帶著使命而來,每一個新產品的問世,都是一次對醫療功能的拓展與強化,都曾令醫師與患者歡欣鼓舞。
例如,第一臺X光機源于1896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在研究克魯克斯管的真空放電時,發現了性質不明的X射線,一個月后,維也納醫院試著用X射線來指示人體內斷骨位置的所在部位,X光片正式應用于臨床,從此打開了一扇探視人體的窗戶,極大地拓展和改進了臨床治療范圍和方案。
如今,醫學影像產品不斷升級換代,而其靈魂與內涵卻在衰弱,這正是由于缺乏對歷史的洞察與思考:
不洞察對應的歷史,生產方自然容易忽略技術核心,輕視產品價值而轉向趨利,于是復制、抄襲、盲從、輕內涵重形式,過度熱衷于細枝末節的改善,而缺乏實質性的突破與創新。沒有創造力與使命感的產品,不僅缺乏“生命力”,也常常由于過于容易上市,而放棄對性能的卓越追求。
產品改善計劃與監管計劃缺失,最終,風險最大的無疑是使用者與受施者;不洞察歷史,醫師則缺乏對產品的敬畏與鉆研,反而成為產品的奴役,過度依賴與停止思考,也因此,缺乏對器械生產商的尊重與相互之間的互動,生產者與使用者的溝通停滯無疑阻斷了產品完善與革新的可能,這對于任何一方都是極大的損失;不洞察歷史,患者則容易對產品產生恐懼與對立感,尤其是大型的醫療設備,密閉的空間、灰暗的色調、沒有任何人文印記,只有冰冷的外殼,容易給患者帶來極不愉悅的診療體驗,也因此,產生了對醫師的不滿意,以及對正常診療行為的抗拒。
顯然,國內生產方對于產品靈魂與使命賦予的缺位,加之未能很好地進行醫師及患者溝通教育,使得產品與生產商均缺乏人文要素,最終會在質量與服務上與國際同行拉開差距,并喪失在關鍵領域的話語權,同時也催生了種種不和諧的醫療亂象。
醫學人文的缺失,未必會讓機器馬上停轉,但一定會在某一天讓機器停下來。靜下心來,研究開發具有創造力、靈魂與使命感的產品,才是符合醫學人文的基本經營準則,這一環節,生產方具有直接的責任來改善這一現狀。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第三方生產商為實現產品使命感與更高價值所付出的卓越努力,這一點可以從PET,到PET-CT,再到PET-MR的變遷來見證: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是從分子水平對細胞代謝和功能改變進行顯像的技術,單PET進行核醫學顯像時,有其它診斷設備無法比擬的早期發現靈敏性,但因藥物及其原理所限,其定位精度不夠好。
有廠商后來將PET和CT設計為一體,掃描時根據需求同時進行PET顯像和CT顯像,并由工作站將兩種圖像融合到一起,以達到更好的鑒別和定位,盡管所獲得的圖像效果并不滿意,但這一創意推動并形成一種實用的雙功能成像概念,促進了PET-CT的出現和發展。
1998年,世界上第一臺專用PET-CT的原型機安裝在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該設備機架的長、寬、高分別為110、170和168 cm,CT部分與PET部分中心相距60 cm,孔徑為60 cm。在1998~2001年間,在這臺原型機上做了300余例腫瘤患者,獲得很好的效果。這一工作還獲得一系列的榮譽,其中一幅圖像被評為1999年美國核醫學年會最佳圖像。
探索并未停止:顯然PET-CT具有CT的原始屬性,在臨床上,CT對于軟組織的分辨率差,并且患者在進行一次PET-CT檢查的過程中需要吸收大劑量的X射線輻射,這些都使PET-CT在臨床應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6年,西門子公司首次應用正電子發射型斷層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T-MR)一體機同步采集了人腦融合圖像,于2011年首次實現了MRI與PET的同機融合,開發完成了第一部全身掃描PET-MRI成像系統。
借助于PET的高靈敏度和MRI的高分辨率和低輻射,PET-MR 一體機能夠同時獲取機體解剖、功能和生化等多重信息,并且對機體傷害大大減小。目前已論證,同步PET-MR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的顯像診斷以及惡性腫瘤的預后評估上具有顯著而卓越的優勢,其快速、無創、早期、敏感,為患者換來了時間,并免除了傳統方式所帶來的創傷。
同步PET-MR的臨床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第一臺PET-MR一體機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安裝并應用于臨床。就如同剛誕生時的PET-CT,同步PET-MR同樣存在許多問題,但是,相信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這些技術難題終將被攻克。同時,隨著這項技術的普及,帶給患者的不僅僅是診斷和治療上的進步,更是通過減少檢查所致的傷害所體現的人文關懷。
臨床關照——彌補科學與人文的斷層
在醫療器械產品日益豐富的今天,在充分考慮了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時,倡導一種以“用戶為中心”、更注重效率的高一級服務目標是必要的。
產品在獲取注冊證進入市場后,其完善與改良之路并未停止,而是剛剛起步。我國二、三級醫療機構對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率之高,區別于任何其他國家,這使得我們有必要在適應機構運轉特點、保證患者診療方案最優基礎上,進一步摸索出產品、尤其是進口產品的最佳使用策略,以從容應對患者對數量(指產品的日均工作載荷)與質量的要求。
在產品引入后的使用優化方面,上海市徐匯區中心醫院率先走在前列,該院不僅是醫療器械的臨床試驗基地,負責大量醫療器械的臨床驗證工作,并在此基礎上,摸索出擁有三維評價體系(安全,有效,效率)的醫療器械上市后性能調試的臨床操作規范,以適應機構與患者的要求。這體現的是一種臨床人文關照,致力于改善現狀的責任和思考,它不僅滿足了患者的要求,也加強了所在機構的服務優勢,更對同行是一種有益的啟發。
此外,在產品使用期間,生產商對保障醫療器械的安全有著更重的責任,很多生產商,也包括醫療機構熱衷于摸索新的市場,購置新的設備,而對產品引入臨床后的跟蹤與優化,則棄之不顧。這種責任的缺失,顯示的是該領域科學與人文的斷裂,和三方之間缺乏關照的普遍事實。
生產商應定期對產品進行測試調校,以確保其各項參數處于合乎要求的區間內,同時對醫療器械可能會給使用者帶來的不良影響保持長期跟蹤與關注,是極其必要且重要的,它并不會削弱使用者對產品質量的信任,相反,敢于承諾給使用者終生關照的都是深入人心的品牌。
長期的臨床關照體現的是第三方、醫師和患者之間的和諧與關愛,是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在這一環節上,醫師熟悉患者數量和質量的要求,是恰當的主要責任方,而第三方則應重視醫師作為使用方在整個器械使用年限中的安全性問題。
細節溫暖——嫁接技術與人道的橋梁
在保障醫療器械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并高效使用的前提下,進一步在產品的設計與使用愉悅度上做改良,體現“以人為本”是可行且必要的。
工業革命以來,受“理性主義”思潮影響,醫療器械的設計相當長一段時間,遵循“形式追隨功能”的經典工業設計原則,形式完全按照功能模塊區分,這種“技術至上”的傾向,使得醫師與患者同時成為機器的附屬,造成了技術進步與人道主義的疏離,更談不上溫暖。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競爭的日趨激烈,醫療器械設計轉向“以人為本”的核心競爭力策略,也即保留傳統功能,但是在產品設計上做更多突破,以體現溫暖、人文關懷,打破醫療器械、患者和醫師之間的沉默與距離。
具體來說,在醫療機構中,醫療器械作為一種特殊產品, 由醫院購買,醫師或護士來操作,最終是患者接受施加的操作,因此,在產品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使用者和受施者的感受和需要。
如,面向操作者,通過設計合理人機界面,給操作者提供足夠的信息并對之進行操作引導,減少他們的職業思維和動作能力要求,使他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患者身上而不受身旁科學儀器的干擾,從而避免其過分關注于操作本身而導致精神緊張,造成操作事故;面向受施者,則可利用現代制造技術,柔和的燈光,顏色和符合人心理特性的自然曲線來代替傳統設備硬朗、冰冷的外形;同時還應該考慮到,在醫療器械的使用過程中,醫患的溝通有助于醫師了解患者的感受,緩解患者的焦慮、恐懼,這就要求,設備在造型上應營造一個利于主客體溝通的良好媒介,使雙方相互交流和信任。
例如核磁共振儀,一些老式的機器上下極板呈環形,檢查時患者躺在治療床上,機器的外形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加上機器的抽搐、噪聲等因素,一些年老的患者在接受檢查時表現出極度恐懼,甚至影響到了檢查。
因此,計時要降低醫師與患者的心理壓力,除技術的創新與功能的改進,還需通過溫暖細節的設置實現人機之間的協調,以達到患者與醫師的人際滿意,以此打破技術進步與人道主義的疏離,構建溫暖的人文關懷與氛圍。
總的來說,越是醫學和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第三方(生產商)、醫師與就診者越應該回歸到醫學人文的關系圈,打破相互之間的關系壁壘,以建立靈活的、以人為本的、三方利益最大化的人文協作關系。